記者林惠琴/台北報導
常用於解熱、鎮痛的止痛藥物乙醯胺酚(APAP),因應新冠確診或接種疫苗引起的不適症狀,在疫情期間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藥品,但在昨登場的「2022年國際中毒防治研究發展研討會」,專家提醒,過量服用恐併發肝損傷風險,國內研究新進展也為解毒方向露出曙光。
乙醯胺酚是全球藥物性急性肝衰竭常見原因,主要是由於經肝臟酵素cytochrome P450代謝,產生高活性毒性代謝物N-acetyl-p-benzoquinone imine(NAPQI),正常劑量通常可與穀胱甘肽(glutathione)結合,形成無毒代謝物經腎臟排出體外,但若達中毒劑量耗盡glutathione,就恐造成肝細胞壞死。
SNP-810 臨床數據減NAPQI形成
美國洛磯山脈毒藥物中心主任Dr. Richard C. Dart表示,乙醯胺酚在建議治療劑量下,也曾有短暫丙胺酸胺基轉移酶(ALT)升高、代表肝細胞受損情形。
國防醫學院教授胡幼圃指出,國內開發一種新型配方「SNP-810」,經動物實驗發現,可清除大鼠、小鼠接受高劑量APAP引起的肝損傷和異常病理結果,甚至在攝入總劑量高達8000 mg/kg、相當於70公斤的人類服用90克仍存活。進一步研究發現,SNP-810可減少NAPQI的形成,現正開發安全藥物,期盼不只消除有毒代謝物,更能夠抑制其形成。